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工作部署,各有关地区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城市、产业园区、典型企业和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快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持续提升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水平。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组织地方推荐了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分享经验做法,强化交流互鉴,现以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栏目刊发。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nbsp; 江苏省江阴市立足产业结构偏重、排污总量偏大、生态基础偏弱的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建设。2023年江阴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 6月,PM2.5平均浓度3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2%,首次在上半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排名上升至全省第16名;优良天数比率82.9%,首次在上半年突破80%,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排名上升至全省第4名;1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其中10个断面水质达到Ⅱ类。
加力重点行业整治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印染行业集聚提优。围绕 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要求,加快推进4个印染集聚区建设,严格入园准则,按最严标准确定污水排放,制定关停淘汰引导标准,实现治污水平提升、经济效益提升、环境质量提升、用地面积减半、总氮总磷排放总量减半、企业数量减半的 三提升三减半 。
推进重污染行业提升改造。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及清洁运输改造。推进化工行业整治提升,统筹优化临港化工园区规划,2022年以来关停化工企业15家。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腾退土地2万亩,整治 散乱污 企业149家,临港开发区建设沿江首个零碳产业园,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并网容量200兆瓦,年节能8万吨标煤。
推进政策激励扶持。出台《江阴市排污总量指标管理办法(试行)》,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排污总量指标 全市统筹 区域调配 ,通过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腾出环境容量,保障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发展。 引江济太 江阴段环境治理及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3.4亿元股权投资款, 生态未来城 项目入围首批江苏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
构筑沿江生态屏障 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还水于民。主动将港口规划岸线从23.4公里压缩到16.85公里,完成城区渡口外迁及298座内河码头清理整治,建成 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 城市T台,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6万吨/日,减排化学需氧量815吨/年、氨氮560吨/年。
还山于民。严格管控21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红线和108平方公里省级生态管控空间,规划建设83平方公里环城森林公园,造林绿化3498亩、新增口袋公园21个,完成沿江10公里范围内20个废弃矿山治理,生态修复93.3公顷,新增林地、草地61公顷,持续打造环城绿色生态大屏障。
还绿于民。推进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 四地 同建,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27%,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4.7%。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试点,首创制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建立生态券交易平台,初步测算全市生态产品价值619.36亿元。
推进 无废城市 建设 提升固废循环利用效益
强化工业固废再利用。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创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全面推动无废园区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点一中心 项目建成运行,全市建成2万吨/年危险废物焚烧、4万吨/年危险废物填埋、3万吨/年一般固体废物填埋、102万吨/年固废处置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738万吨/年,其中污水处理污泥全量处置71.4万吨/年。
打造危废管理智能化平台。在江苏省率先建成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创新采用 智能收集设备替代危废仓库,信息化监管系统替代手工申报台账 方法,实现全智能收运、全过程留痕、全规范监管,2743家企业纳入监管,收集危废2700吨/年,节省处置费用6000元/年/家。推动生活源固废减量化,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建成投运22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配套建设29座生活垃圾转运站,餐厨垃圾集中处理80吨/日。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30万吨/年项目建成投运,年处置利用20.3万吨,资源化再生9200万块砖。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
编辑 | 刘阳
审核 | 秦超
原标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㉑:江苏省江阴市着力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