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天局前不久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至少25%的比重。
在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背后,是中国一代又一代造林人的不懈努力。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郭成旺就是造林人中的一员。从1985年开始,他带领家人,用30多年时间把毛乌素沙漠中的4.5万亩荒沙变成了绿洲。
4月12日,记者跟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已经98岁的郭成旺老人家中蹲点调研采访。走进毛团村,记者看到:绿色成为这里的主色调,流沙被成片的草木彻底锁住,春风吹起漫天黄沙的景象早已不见踪迹。
年过花甲,宣战荒沙
出生于1921年的郭成旺,一辈子都生活在毛团村。在村里,他不仅是种地的一把好手,在植树造林方面也是行家,曾担任村林场场长兼护林员。
虽然郭成旺是林场场长,但需要他管护的林地面积却少得可怜。据他介绍,毛团村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40多年前,这里植被稀少,气候恶劣。特别是到了春季,常常一夜之间,庄稼、道路就被流沙掩埋。“那会儿的林草特别少,以至于村民们连烧饭用的柴火都没地方捡。”
1984年冬天,靖边县开始实施荒山荒沙承包。得知这一消息后,已经63岁的郭成旺主动要求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很快,他便和政府签订了4.5万亩流沙的承包合同。
1985年的春天,郭成旺拿着自家的全部积蓄1200元和借来的4000元钱,跑遍了全县8个林场,买下了5万株树苗,带着一家老小正式向荒沙宣战。
“刚开始那会儿路不好走,也没有车,只能步行。我们早上6点就得从家里出发,走一个半小时到达沙区后开始种树,中午在沙漠里吃点随身带的干粮,再一直干到天黑才往回走。因为风沙特别大,中午吃饭的时候,一家人要轮流把干粮口袋捂在嘴上吃。这样风刮不走,沙吹不进。”郭成旺回忆说。
由于风沙大,有时候刚种下的树苗很快就会被连根拔起,林木的成活率起初只有20%。通过在沙地中反复栽植,郭成旺逐渐摸索到了一些经验,使得树苗的成活率越来越高。
1989年,为了更方便治理荒沙,郭成旺决定在沙区安家。他卖掉家里的牲口,又贷款5000元,在沙区盖起了4间房子,还打了一口19米深的水井。
就这样,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战,郭成旺一家终于用心血和汗水,将4.5万亩荒沙“浇灌”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当代愚公,播撒希望
2010年的一天,已经89岁高龄的郭成旺把孙子郭建军叫到了身边:“我左手放500元,右手放一把树苗,你选哪一个?”郭建军毫不犹豫地回答:“钱能花完,而种树能让子子孙孙受益,我选树!”对这个回答十分满意的郭成旺,放心地把沙漠植绿的重任交到了郭建军手上。
“我15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爷爷在沙漠里种树。我所有的种树技术都是爷爷手把手教的。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种树条件确实好太多了!”今年49岁的郭建军感慨地说。
郭建军告诉记者,过去在治沙造林中,无论是运送树苗还是打坑、栽树,全要靠人力,而现在普遍都是机械化作业,一周就能造好500亩树林。
郭建军说:“在2010年以前,我爷爷承包的那4.5万亩荒沙就已经治理完毕了。不过,那会儿主要种的是杨树、沙柳等传统本地树种,生命周期短,病虫害多。我接手以后,重点是进行树种的优化调整。目前,已有2万多亩林地树种被替换成了樟子松。这片树林是我爷爷用数十年心血栽下的。我一定要管护好它,这是我的责任。”
在种树的同时,郭成旺家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依托造好的林木资源,他家养了20头奶牛、150只山羊。再加上国家拨付的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全家一年能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
耄耋之年,光荣入党
在郭成旺家的一面墙上,挂满了数十年来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1981年被评为全省护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1992年被评为全省治沙先进个人;199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2002年被评为全省水土保持个体承包先进治理户……
最让郭成旺感到自豪的,是他在89岁时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郭成旺说,他年轻的时候就曾提交过入党申请,但因为入党介绍人在他提交申请书不久后不幸去世,这件事就被搁置了。后来,他自认为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就一直没好意思再提申请。2009年,东坑镇领导去看望郭成旺,鼓励他重交申请。在孩子们的帮助下,郭成旺鼓起勇气又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10年7月1日被批准为预备党员,次年光荣转正。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就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社会。种粮不缴税,看病有医保,连我们这些农村老人每月都有养老金,这都是我们党的政策好!能入党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入了党,我的心里就有着落了!”郭成旺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