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略阳县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基础设施欠账大、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在同步奔小康进程中,该县努力探索和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投入格局,有针对性地向全县28个深度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贫困村倾斜投入,使有限、分散的资金握指成拳,发挥出最大效益,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科学整合 集中财力办大事
这两天,郭镇谭家庄村贫困群众侯社兴在村扶贫互助合作社领到了烤烟务工收入10200元。他开心地逢人就说:“在村里的烤烟基地打工,不但能有份稳定收入,还能在家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伴儿,算是给咱办了件大好事!”
作为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郭镇谭家庄村一直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增收产业小而散等问题。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该村在加大投资改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地形地貌,提出“烤烟上山、蚕桑入川、乌鸡进林”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鼓励群众抱团规模化发展。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村集体投资开垦村民连片荒地60亩种植烤烟,并积极吸收村民前来务工。这不但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还为村里没有致富门路的贫困户增加了稳定务工渠道。仅今年以来,该烤烟基地就用工1100个,支付村民工资12万元,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达到22户26人。
如今的谭家庄村,整洁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户户接通了自来水,路两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谭家庄村的巨大变化,正是略阳县加大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力度,推动脱贫工作的生动写照。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贫困户走”的整合思路,略阳捆绑使用投向相近、目标相似的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由财政统一管理,握指成拳、集中发力。坚持 “保基本、保重点”的原则,县上建立扶贫投入增长机制,按照每年增幅不低于20%的要求,足额安排县本级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该县构建“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对中央和省市县安排应纳入整合的涉农资金应整尽整。近3年来,全县筹集扶贫资金32.6亿元,全部投入扶贫领域,确保“八个一批”帮扶政策落地落实。
为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该县建立完善11项财政管理制度,狠抓资金管理。该县落实扶贫专项资金拨付时限到天、总量到百分比的刚性规定,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做到安排资金“准”,拨付资金“快”,兑付资金“精”,确保资金不“趴窝”。
倾斜投入 深度贫困村里变化多
不久前,兴州街道办深度贫困村安林沟村田坝组至上院子、蒿坝子两条通组水泥路全面建成通车,两个组116户323人长期以来出行难、发展难的问题彻底解决。
在略阳县,整合后的财政涉农资金,被统一用来优先投入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很快得到改善提升。
在全面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该县加大对深度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坚持“政策、资金、项目、举措”优先倾斜支持。按照脱贫攻坚期内每个深度贫困村累计投入涉农整合资金不低于500万元的标准,2017年以来,该县在28个深度贫困村累计投入计6.2亿元,为深度贫困村改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目前,全县2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5835户21356人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电力入户率达100%;投资1.56亿元建成4个村级光伏电站并全部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20兆瓦,覆盖28个深度贫困村2877户。
撬动发展 富民花开满山乡
接官亭镇林口村贫困群众张玉华,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努力发展产业,政府通过产业补助给予了大力支持:其女儿开店创业两年补助7000元,本人在家发展养殖中蜂、种植天麻等产业,3年共补助1万元。在强有力的产业补助政策扶持下,张玉华家的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成功脱贫退出。
在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略阳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把财政涉农资金作为挖穷根、治穷病的“药引子”。县上设立1000万元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和500万元扶贫担保基金,按1:10比例放大,撬动金融、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该县围绕全县“三支柱、四区域”产业布局,通过到户产业补助、经营主体扶持以及小额信贷支持、特色产业保险、互助资金协会等金融政策及技术帮扶措施,引导贫困户和企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49亿元用于产业增收项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56家,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3754户,有中长期产业贫困户10710户。该县依托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150个镇村电商服务网点,带动10多类120余种特色农产品在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交易。
同时,县上扎实实施脱贫攻坚“1+19”劳动力技能培训,累计培训4.6万人次,实现缺技术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开发贫困劳动力公益岗位1687个,建成社区工厂1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200余人;建成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和全省首个“三秦巧娘”服装产业精准脱贫工程示范基地,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57万人。